close

感謝科技的進歩,當二十多年前我接觸到攝影時,還是從老師手上學沖片,測光,印相開始的,

現在的照片似乎只要手機就可以輕鬆得到,結果,大多數的人都是放在手機裡,電腦裡,鮮少拿

出來看,時間久了,感覺淡了,說不定連著記憶卡把手機相機都淘汰了...
接觸M43要從4/3這個系統開始,數位相機大約是在2000年左右開始風行,那時要有一台數位的

單眼相機,你大約得拿出一般人的二至三個月的薪資才能買得,我記得上次有一個網友拿出一台

塵封已久的FJUIFILM S2 PRO來要出售,猜猜看要價多少錢?先說我查到的當年推出時的價格:

75000NTD...最後停產前還有59000NTD...這位老兄只賣800NTD...所以基本上你現在手上

的千萬二千萬畫素的數位機身,都符合這個趨勢,它到最後就是一堆"塵土"連"拉機"都稱不上了,

所以拿到手就是一陣猛拍,拍到它壞掉就值了...

4/3系統一開始就是E1+E300,鏡頭和機身都不小也不輕,所以只有所謂色彩和機身的除塵系

統吸引我,它的畫幅是"半幅",這是相對於24MMX36MM而言,所以理論上畫質絕不會比所謂

APS-C來得強,但是使用科達的CCD這一點很吸引人,有人就因為這樣進入了"OM藍"的領域,

當然後來的科技越來越進歩,軟體當中你要調什麼藍都可以,也就沒有那麼神奇了...後來出現了

更小體積的鏡頭和機身,這就吸引了我的目光!

一系列的4/3機身我用過的包括借來的有最早的E1,E300,E500,E520,E620,這些相機鏡頭在

縮骨功上的努力很多,但是還是不理想,直到後來推出了所謂的MACRO 4/3,同樣的感測器大小

但是直接把相機的反光鏡系統拿掉了,如同DC一樣,用螢幕取景,本來在4/3的年代就因它的

法蘭距很短,使得很多老鏡包括MINOLTA MC/MD都能數位化,這下子M4/3一下子把法蘭距收到

更短的20MM(SONY的NEX系統更只有可怕的17MM),這一些RF機用的如L39,LEICA M等都可以

數位化,這實在是了不得的事情啊!
接下來會如何發展呢?不外是無反單眼(我都是這樣稱所謂可換鏡頭無反光鏡的數位機身,因為它也是

用同一顆鏡頭取景,只是沒有反光鏡)的感光體做到全幅,這點SONY A7/A7R做到了,LEICA M9/M10

也早做到了,再來就是新機輩出,二年以上的老機就是"拉機價",如是循環下去...那照片呢?
去看看我的相本吧!喜歡哪一張再告訴我吧!
http://panel.pixnet.cc/album/albumedit?albumset_id=17616954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evenchen52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